『性別再造人文教育計畫』願景訪談
「從人文的樹,伸出性別的枝枒,垂下氣根深入不同領域,成長出新的文學樹芽。」
Q:請院長簡介成大文學院目前所執行的教育部計畫與本計畫背景與緣起?
基本上,我用三個角度來說明。首先,成大一直在參與的是「頂尖大學計畫」,今年已經邁入第十年,也在南部受到矚目。另外,最近教育部特別設計兩種給人文和社科學院參與的計畫,一個是跨領域的計畫,如跨文學院、社會科學院、規劃設計學院、電資學院的「創意三角洲」計畫,從大學、城市、產業角度,思考要如何結合三者及輸出人才。另一是從人文觀點出發,希望人文再造的計畫,如有些學校提出翻轉劣勢,或提出再造組織,而成大文學院則著眼人文學院學生就業市場的趨勢,提出「性別再造人文教育」計畫,從「性別」的角度去思考人文。
此外,文學院近年也致力整合院下的四個系、兩個所、三個中心,例如「文學的誤讀、流變、對話到創意」計畫,即是讓各系輪流執行主辦,以此進行整合。由院內系所合作,加以跨領域,進行人文再造的計畫刺激,是近年來成大文學院執行不同面向的計畫現況。
Q:剛剛院長提到文學院內部的整合,及外部教育部提供的幫助。不過這個計畫的特別之處,是文學院和性別與婦女中心的合作,從「性別」跨領域的角度提供思想的再造。想請問院長成大文學院目前面臨的問題,以及從人文反思的角度,選擇以「性別」角度切入的原因?
成大文學院民國四十五年創立,性別與婦女研究中心於民國八十四年創立,創立成員多為文學院教師。成大文學院的成立到性別中心成立大概差了四十年,我上任後覺得性別中心是一個很特別的組織,一開始的組成是以文學院的女老師較多,研究女性的議題也比較多,然後再號召組成。早年結合是比較保守的,但性別問題不只是文學院所要面對的論題,而且現在的性別概念與問題已經突破以前的框架,所以我認為要把餅做大,不能只是文學院的事情,那如何讓其他學院加入,就是用性別的角度。
文學院和性別與婦女研究中心期待從「性別」的觀點切入,開啟文學院與其他學門的對話,並與產業接軌,再造文學院,培育創造新人才。成大的象徵是榕樹,我認為「性別」就像是榕樹的其中一個枝枒,結合榕樹有氣根的特質,氣根垂下去之後會冒出更多的枝枒,而在跨學院以外,因為很多人文教育計畫都是中青年的老師在主持,希望這些老師加入翻轉,待氣根長出來之後,老師再帶領未來的幼苗成長。所以我用榕樹做為比喻,認為「性別」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也顯現本計畫的企圖心。
Q:計畫目前的執行狀況已相當活躍,並且有初步的後續規畫,如第一階段中已完成第一次文學院內老師們的研究情況與教學分享,以及與產業的想像。另外,院長提出「橘色科技」的構想,是與工學院合作,能否請院長簡單說明?
剛剛提到性別問題不只有文學院,所以也要把其他的學院拉進來,要如何讓別的學院了解這個主題,就要找不同議題做為基礎去談。有關本計畫的執行,我們將計畫分為三個階段,目前正在執行第一階段,這段時間文學院的老師會與不同學院的老師就各種不同的人文議題進行討論。三月底已經舉辦過文學院老師自身的對談,不同系的老師分享她們在研究、教學、帶社團的想法和心得,有不錯的效果和收穫。在五月的時候,我們將邀請文學院的老師走出自身的研究領域,像我這次提出與工學院的「橘色科技」交流,是因為「橘色科技」是成大工學院喊出來的,主張工業設計、發展要符合人性,這個產品才是有用的。讓如果我們從性別的角度切入,那就可以討論當中的人性問題。此外,「性別」所涉及的議題相當廣泛,之後也預計與醫學院(從失智症和老化議題談人文價值),從性別的角度去觀察醫學,以及跟規劃設計學院(暫定:從社區實踐到人文思考)的老師進行對談,因為他們常常需要創意的思維,那「性別」的議題是否提供他們什麼思考?希望在當中共同討論人文教育在不同學門的新可能性和實踐性。
在第二階段時,計畫預計邀請業師與教師進行討論,對於教學、研究、就業,甚至到整個學院的取向屬性有新的想法或調整。第三階段暫以工作坊為概念,教師會在這階段藉由工作坊進行討論,工作坊的規模可大可小,預期會有新的產出(教學或研究面向),實質回饋給文學院的學生,也希望讓他們可以往外擴散。我們希望這個計畫能不侷限以學院再造為主要目標,更可以深入紮根到學生當中,從人文與性別角度探討文學院在學校中的定位,讓學生在未來的就業選擇不侷限幾項工作,而是能夠更大膽、創意的去嘗試。不過,這樣的想法與執行概念不是完全固定,會隨著計劃執行情況和過程中所激盪出的新想法不斷調整,讓計畫並非「靜態」地按照計畫書執行,而是在計畫主軸不變的脈絡下,能持續從中「調整」,去嘗試、突破及再造原有的人文想像。
Q:院長本身與其他學院的院長也有很多互動,能否請院長分享與他院跨領域交流的小故事?
我是研究唐宋的詩詞,前兩三年是研究臺灣文學,因為臺文系要研究臺灣文人研究的詞,他們就邀請我加入研究,我寫了一篇清領時期臺灣文人填詞的問題,就用我傳統的經驗來協助要研究臺灣詞的研究者。另外,成大的特色就是九大學院都在同一個校區,文學院跨一個馬路就到社科學院、理工學院,也促進學院的交流。今年世界蘭花展要舉辦時,成大生科院參與其中,他們就開始反思:「形式要跟以前一樣嗎?」他們想要找以前清領日治時所寫的蘭花詩,就來請我幫忙,我找出來後,生科院的老師對這種文獻非常有興趣,他們說院長是不是可以歌詠現在的蘭花,因為有些蘭花的品種是以前所沒有的,他們還要求蘭花展時要現場吟誦,一方面讓參觀者可以欣賞蘭花,又能聽聽聲音的美,那我想既然我可以將兩者結合,學生輩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做?
Q:院長對學生的期勉、對業界的看法、對文學院整體的期許是什麼?
我認為本計畫在執行後期學生也要進來,因為現在很多業界都希望有人可以來美化、包裝它,請問人才哪裡來?我想應該是人文學院的學生。我前面提到「創意三角洲」計畫,它跨那麼多學院,目的就是希望培育人才,像如果要歌詠臺南,人文學生就很適合,然後進一步立體化,以戲劇及電影方式呈現,由陸地走向海外,傳播到全世界,讓文學院的學生成為跨領域、人文再造的源頭活水。總體而言,從計畫內部討論到外部實踐,希望不同學院的老師帶領學生,使學生也與時俱進,當然有些學生應該固守傳統,維持傳統的文化底蘊,但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跨領域、實用的面向,因應現今業界的需求,成為跟時代一起前進的人才,人文的活絡才有希望與未來。
|願景
教育部對於這個計畫沒有要求量化指標(KPI),但藉由本計畫會廣泛蒐集不同學院對於人文意涵和人文教育的意見,綜合教育部所希望的培育人才目標,從教學或是研究中去探討,進而有機會去實驗、實踐。由文學院與性別與婦女中心共同執行的計畫,希望能夠藉由性別與不同面向,從文學院做起,然後性別做為一種切入角度,在培養新的人文專才之餘,也能夠使其具有成熟的性別思考角度,成為結合性別意識和跨學門思維的人才。
本計畫希望由文學院跨出第一步,能夠促進與其他學院間的對話,在老師們取得共識或是靈感後,學生再進入或是參與新構思或嘗試,這個預期成果或許可能不會有非常具體的研究成果或量化型的回饋,但在跨領域、跨學門與議題的相互交流下,釐清師生對不同學門之想像與了解實際情況後,對於新產品、新思維的開發或合作可能性有不小助益,以上為本計畫的預期成果及貢獻。